闰三月二十七日同李拔可至诸贞长墓下时大至阁诗初印成也(丙子)
故人逝矣今五霜,李侯百回怀旧肠。
当时临穴各揾泪,再来榆柳如许长。
停车何用待腹痛,便酹斗酒知难尝。
诗人题碣众已骇,谁念黄土埋书囊。
君诗三百足传后,悉屏柔脆存坚刚。
相知定文贵精审,持以永子吾非狂。
大惭大好世不解,赏音目论真相妨。
魂来喻此我何憾,神纵能灭诗不亡。
当时临穴各揾泪,再来榆柳如许长。
停车何用待腹痛,便酹斗酒知难尝。
诗人题碣众已骇,谁念黄土埋书囊。
君诗三百足传后,悉屏柔脆存坚刚。
相知定文贵精审,持以永子吾非狂。
大惭大好世不解,赏音目论真相妨。
魂来喻此我何憾,神纵能灭诗不亡。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是作者在闰三月二十七日与友人李拔可一同前往诸贞长墓前时所作,正值《大至阁诗》初印成,诗中表达了对故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诗歌传承的坚定信念。
诗的开篇直接点明故人已逝五年,李拔可怀念旧日情谊,心中充满伤感。回忆起当时在墓前的情景,大家都流下了眼泪,如今墓旁的榆柳已经长得很高了。作者感叹,停车在墓前已无需再等待那种腹痛般的悲伤,即使斟酒祭祀,也难以平复内心的痛楚。
接着,诗人提到诸贞长的墓碑上刻有诗句,这让众人感到惊讶,但谁又能想到黄土之下埋藏着那么多珍贵的诗篇?诸贞长的诗作有三百首,足以传世,其中摒弃了柔弱的情感,保留了刚强的精神。作为相知之人,作者认为定稿诗文应当精审,以此告慰逝者,自己并非狂妄之人。
诗中还提到,诸贞长的诗作虽然让人感到惭愧和赞叹,但世人未必能理解其中的深意。真正的知音难得,世俗的眼光会妨碍对诗歌的真正欣赏。然而,作者坚信,即使魂灵归来,自己也不会感到遗憾,因为即使神能毁灭一切,诗的精神却永远不会消亡。
这首诗的核心在于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诗歌永恒价值的坚定信念。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诗歌传承的思考,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即诗歌作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能够跨越时空,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