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感兴二十五首 其十四
扬州旧服卉,木绵白茸茸。
缕缕自余年,纺绩灯火中。
织成一束素,上有浴海鸿。
岁寒若可恃,凄凄凛霜风。
昨夜县牒下,头纲出城东。
殷勤赴官急,瘢疮免殷红。
我寒那可忍,负此卒岁功。
不知落谁手,输入秦娥宫。
缕缕自余年,纺绩灯火中。
织成一束素,上有浴海鸿。
岁寒若可恃,凄凄凛霜风。
昨夜县牒下,头纲出城东。
殷勤赴官急,瘢疮免殷红。
我寒那可忍,负此卒岁功。
不知落谁手,输入秦娥宫。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普通织布人的辛酸故事,用简单的生活场景反映了古代底层百姓的苦难。
开头描写扬州人用木棉花织布的场景:雪白的棉花被纺成线,在灯火下织成一匹匹白布,布上还绣着海边的大雁图案。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织布人手艺的精巧和劳作的辛苦。
然而好景不长,官府突然下发征调令(县牒),要求立即把最好的布匹(头纲)送往城东。织布人只能强忍着手上的冻疮,匆忙完成官差。最让人心酸的是最后两句:织布人挨冻受累织成的布,最终不知会穿在哪个权贵家的美人(秦娥宫)身上。
全诗通过三个强烈对比:
1. 温暖的织布场景与凛冽的霜风对比
2. 织布人手上的冻疮与华美布匹的对比
3. 百姓的艰辛劳动与权贵的奢侈享受对比
诗人没有直接批评,只是平静地叙述这些画面,但正是这种克制的描写,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古代普通劳动者"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无奈与悲哀。直到今天,这种对劳动成果被剥夺的控诉,依然能引发我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