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早秋时节的思乡之情和对故友的怀念。
首联“正月孤帆别远津,秋风林下忽沾巾”回忆了年初时,作者孤身乘船离开故乡,如今秋风起,站在林下,不禁泪湿衣巾。这一联通过时间与场景的转换,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感伤。
颔联“他乡久住愁双鬓,故国遥看隔几尘”表达了作者长期滞留他乡的愁苦,岁月的流逝让他的双鬓斑白,而故乡却远在天边,仿佛隔了无数尘世的距离。这一联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颈联“江海又逢初下叶,关河同是未归人”写作者在江海边看到落叶,意识到秋天已经到来,而自己与那些同样漂泊在外的人一样,依然未能归乡。落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也暗示了作者的无奈与凄凉。
尾联“坐来更忆东山赏,共对閒僧话夙因”则转向回忆,作者坐着时不禁想起曾经在东山与僧人一起赏景、谈论前世今生的时光。这一联寄托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表达了他对故友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景物和回忆的描写,深刻表达了作者在异乡漂泊的孤独与对故乡、故友的深深思念。诗中情感真挚,语言简洁,读来让人感同身受。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