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东郡太守翟义为汉诛莽不胜而死其事甚伟而郡人不知祀之余始请祀于名宦祠为作翟义公歌

东郡太守翟义公,欲嘘炎烬为长虹。
皇天未启赤符子,一寸血作千家红。
汝南殃及枯骨冢,濮阳改筑鲸鲵宫。
中原掩耳宣大诰,偷泪自咏平陵东。
侯王吏民四十万,何面死谒隆准翁。
昆阳雷动虎踪灭,太液波沸蛙声穷。
高庙不请政君罪,云台但书列宿功。
秪今魏守祀名绩,俎豆不载何其蒙。
尔曹只知狄司空,近闻依稀田侍中。
世间万事在反掌,成败那得论英雄。
椒浆一洒千古泪,灵旗忽若摇空濛。
忆昨彭城过廉里,里中老人誇大龚。
汉家九鼎二子在,呜呼岂系桐江风。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东汉末年东郡太守翟义反抗王莽篡位却失败被杀的故事,歌颂了他的英勇精神,同时讽刺了世人只记得成功者而遗忘失败英雄的现象。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翟义的壮举(前八句):
- 翟义想挽救汉室("欲嘘炎烬为长虹"),但天命不在汉朝("皇天未启赤符子")
- 他流尽鲜血("一寸血作千家红"),却连累族人被害("汝南殃及枯骨冢")
- 王莽篡位后大搞宣传("中原掩耳宣大诰"),百姓只能偷偷流泪("偷泪自咏平陵东")

2. 历史的不公(中间八句):
- 四十万人都投降王莽("侯王吏民四十万"),没脸去见汉高祖
- 后来刘秀在昆阳之战打败王莽("昆阳雷动虎踪灭")
- 但历史只记载成功者("云台但书列宿功"),忘记翟义这样的英雄
- 人们只知道后来的功臣("尔曹只知狄司空"),却记不清翟义

3. 诗人的感慨(最后六句):
- 世事无常("世间万事在反掌"),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 诗人祭奠翟义时("椒浆一洒千古泪"),仿佛看到他的英灵
- 最后用"汉家九鼎二子在"暗示汉朝气数未尽,不靠运气("桐江风"指好运气)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生动的比喻写历史,如把王莽比作"鲸鲵"(吃人的大鱼)
2. 为失败英雄鸣不平,提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深刻观点
3. 结尾意味深长,暗示正义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

诗人通过翟义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不应该只记住成功者,那些为正义奋斗过的失败者同样值得尊敬。这种对"成王败寇"传统史观的反思,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