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蜡石行

峨峨七尺嵩华身,峰峦不起已嶙峋。
黄云之根白云蒂,色如蒸栗温且纯。
展转豪家不得出,移来丈室辞埃尘。
老禅摩娑日三四,苍松所化何轮囷。
殉葬将同琐子骨,沙弥薰用戒香新。
西府海棠梅绿萼,交阴左右当芳春。
墨痕湿润少苔藓,虫书鸟迹长逡巡。
英州玲珑似斧凿,天然输尔玉浑沦。
东安旧令见忽夺,十夫难挽如有神。
泣别空王向垢浊,齐奴金谷多青燐。
东安县中富奇石,参天一一斧劈皴。
崆峒穹窿诸石笋,君归何不随车轮。
大峰小峰充囊橐,犹胜钜万未提银。
我闻巴县陈石丈(名子达,顺德人,尝宰巴县。),临行石犀泣江滨。
县中财物尽捆载,石犀独留何不仁。
石丈当时亦爱石,巴县石皆充下陈。
死时尸虫流户牖,石虽在旁如路人。
噫吁嘻,石虽在旁如路人,会见汝卧当荆榛。
匹夫只今尽怀璧,为官自合多奇珍。
石兮好去休酸辛,不久复与高禅亲。
九曜之石尚颠仆,马蹄践踏峨与岷。
裨王苑囿委蔓草,菹醢未足谢吾民。
蛟蜃子孙绝遗种,报施往往勤高旻。
嗟尔一卷何足道,顽冥岂得长锦茵。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关于奇石的故事,通过石头的命运来讽刺贪官和社会现象。

开头描写一块珍贵的黄蜡石("色如蒸栗温且纯"),它原本在寺庙被老和尚精心呵护("老禅摩娑日三四"),却被新来的东安县令强行夺走("东安旧令见忽夺")。诗人用拟人手法写石头"泣别"佛门,被迫进入污浊的官场。

接着诗人讽刺这个县令:东安县本就盛产奇石("东安县中富奇石"),他还要抢这块石头,就像另一个贪官陈石丈,离职时连县里的石犀牛都哭了("临行石犀泣江滨")。这些官员生前疯狂敛财,死后却带不走任何东西("死时尸虫流户牖"),连最爱的石头也成了陌路人。

最后诗人安慰石头:别难过,你很快会重回佛门。同时发出警示:现在普通人都藏着宝贝("匹夫只今尽怀璧"),当官的更是贪得无厌,但天道有轮回("报施往往勤高旻"),就像历史上九曜石、峨眉山的名石都难逃厄运,这些贪官终将受到惩罚。

全诗用一块石头的遭遇,揭露了官员巧取豪夺的丑态,也表达了"善恶有报"的朴素道理。最精彩的是把石头写得像人一样有感情,说它会哭泣、会思念寺庙,这种拟人手法让讽刺更有力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