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苦(二○○八年)

谁复谓荼苦,但啜海之水。
谁复惜沉舟,破碎江之沚。
涛中蒲牢吼,难达鱼龙志。
纵有最高楼,亦不掩天视。
狂云叩帝阍,王自有爪士。
青烟散阊阖,无忧歌未已。
昔有孙志刚,今有杨氏子。
南北地虽殊,异乡同赴死。
谁复谓荼苦,荣晖尽彫瘁。
谁复惜沉舟,中心忽如醉。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2008年为背景,通过强烈的对比和象征手法,揭露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公。

开头用“荼苦”(苦菜)比喻生活的艰辛,但诗人却说“谁复谓荼苦”,意思是没人真正关心这种痛苦,人们只能像喝海水一样忍受无尽的苦涩。“沉舟”象征被社会抛弃的人,他们的命运如同破碎的船只,无人怜惜。

“涛中蒲牢吼”借用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的蒲牢(钟上兽形,象征声音洪亮),暗指底层人民的呐喊无法被听见,即使有高楼大厦(象征权力和财富),也掩盖不了天空的注视——暗指真相无法被彻底遮蔽。

“狂云叩帝阍”指愤怒的民众试图向上天(或统治者)申诉,但“王自有爪士”暗示权力拥有镇压的力量。“青烟散阊阖”描绘申诉无果,而“无忧歌未已”讽刺统治者依然歌舞升平,无视民间疾苦。

诗中提到“孙志刚”(2003年因收容制度被害的大学生)和“杨氏子”(可能指类似遭遇的普通人),强调悲剧不断重演,无论南北,底层人民都在异乡遭遇不公甚至死亡。

最后重复“谁复谓荼苦”“谁复惜沉舟”,强化无力感和悲愤。“中心忽如醉”形容一种麻木与绝望,仿佛醉酒般浑噩,暗指社会对苦难的漠视已让人心寒至极。

全诗用尖锐的意象和循环的质问,控诉社会不公,呼吁人们关注被遗忘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