攫麦叹

十亩种地九亩荒,一亩割者青未黄。县官苦陈户逃籍,将吏怒说农登场。

风追马蹄不相及,湿薪未燃灶火熄。健儿攫去麦三升,孙扶翁姥抱瓮泣。

现代解析

这首《攫麦叹》描绘了古代农民在艰难生活下的无奈和痛苦,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辛酸。

首先,诗中提到“十亩种地九亩荒,一亩割者青未黄”,意思是农民辛辛苦苦种了十亩地,却有九亩因为各种原因荒废了,剩下的一亩庄稼还没成熟就被迫收割。这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劳动成果无法保障,生活陷入困境的悲惨境遇。

接着,“县官苦陈户逃籍,将吏怒说农登场”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县官因为农民逃税而苦恼,而将吏则因为农民无法按时交粮而愤怒。这些人并没有真正关心农民的疾苦,反而给农民施加更大的压力。

“风追马蹄不相及,湿薪未燃灶火熄”则通过生动的比喻,表现了农民生活的艰难。风追不上马蹄,意味着农民的希望和努力总是被现实无情地抛弃;湿柴还未点燃,灶火就熄灭了,象征着农民的生活困顿,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

最后,“健儿攫去麦三升,孙扶翁姥抱瓮泣”描绘了农民最后的绝望。强壮的年轻人抢走了仅有的三升麦子,老人和孩子只能抱着空空的瓦罐哭泣。这一幕让人心痛,展现了农民在面对社会压迫时的无助和悲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对比,揭示了古代农民在社会不公和自然灾害双重打击下的苦难生活。诗人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