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的修行者形象,用生动的画面传递禅宗思想。
开篇"白石居山人"点出主角是个隐居山林的修行者,他不执着于打坐入定("不住那伽定"),暗示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接着用"拄杖秃却枝,钵盂倒安柄"两个反常细节:磨光的手杖和倒扣的饭钵,表现他打破常规的洒脱。
"人草觅冤雠"说世人像草丛里找仇人般自寻烦恼,"虚空悬业镜"指因果报应如明镜高悬。这两句形成强烈对比:世人执着恩怨,而修行者看透因果循环的本质。
最后两句最精彩:一声断喝如寒光出鞘,展现禅师威严;"摩竭令"是佛家降魔的象征,这里表示用智慧破除执念。整首诗通过动作描写(拄杖、倒钵、断喝)和意象对比(世人vs修行者),生动传达了"破除执着,自在随心"的禅理。
就像用一组电影镜头:先给特写(磨光的杖、倒扣的钵),再拉远景(众生在草丛挣扎),最后定格在禅师喝破虚空的刹那,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禅者的锋芒与通透。
释师体
释师体(一一○八~一一七九),号或庵,俗姓罗,黄岩(今属浙江)人。年十五师妙智院守威,弱冠为沙弥,初参此庵元于天台护国,后为虎邱瞎堂慧远禅师首座。历住吴之报觉,润之焦山。孝宗淳熙六年卒,年七十二。为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有《语录》一卷传世。《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释师体诗,据《续古尊宿语录》所收《或庵体禅师语》及他书所录,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