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用韵

草亭天正阔,老眼又河图。
静坐千年后,谁知一画无。
鸢鱼还此老,天地本真吾。
不见庖牺氏,掀髯一笑孤。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个人在草亭中静坐的场景,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深远的思考。

首先,诗人提到“草亭天正阔”,草亭象征着简朴的生活,而“天正阔”则暗示了宇宙的广阔无边。接着,“老眼又河图”中的“河图”是古代传说中的神秘图案,常用来象征宇宙的奥秘。诗人用“老眼”来看“河图”,意味着他以一种成熟而深邃的眼光,试图理解宇宙的规律。

“静坐千年后,谁知一画无”这两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时间与空间的沉思。“静坐千年”象征了时间的流逝,而“一画无”则暗示了宇宙的本质可能是一片虚无。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在漫长的时光之后,我们是否真的能理解宇宙的真相?

“鸢鱼还此老,天地本真吾”中,“鸢鱼”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生物,“此老”则指诗人自己。诗人认为,无论是自然界的生物,还是他自己,都是天地的一部分,都是宇宙的产物。这表明诗人对自然的认同和对宇宙的敬畏。

最后,“不见庖牺氏,掀髯一笑孤”中,“庖牺氏”是古代传说中的智者,他理解并掌握了宇宙的规律。诗人说“不见庖牺氏”,意味着他无法像庖牺氏那样彻底理解宇宙的奥秘,只能独自一人“掀髯一笑”,这种笑中带有无奈和超脱。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时间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试图通过静坐和观察,来理解宇宙的真相,但最终意识到宇宙的奥秘可能永远无法完全被理解,这种无奈和超脱的态度,正是这首诗词的精髓所在。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