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理仕鲁

僧录道录善世院,岁度男女逾数万。
想当开国百战馀,忏悔生灵死涂炭。
衣之金襕袈裟衣,耳目横行数搆患。
置笏于地干天威,雷霆殿击骨糜烂。
独不念公等良为朱子来,来时方恨晚相见。
修朱云槛直不旌,例之史鱼以尸谏。
嗣后缁流不赐官,真人禅师其名变。
时无中山青田韩国公,勋旧无忧中谗间。
过晡侍宴女乐停,梵沸鱼山彻内殿。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明朝初年佛教势力膨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一位名叫李仕鲁的官员以死谏言的故事。

前四句描写当时佛教盛行的情况:朝廷设立专门管理佛教的机构(僧录司、善世院),每年剃度出家的男女超过万人。诗人联想到明朝开国时经历的战乱,暗示百姓出家可能是为了逃避现实苦难。

中间八句聚焦李仕鲁的悲剧:僧人穿着华丽袈裟横行霸道,李仕鲁在朝堂上扔下笏板(古代官员上朝拿的手板)激烈谏言,结果被朱元璋当场命人杖毙。诗人惋惜地说:你本是来辅佐明君的,可惜来得太晚。将李仕鲁比作汉代以死谏言的朱云、史鱼,赞美他的刚直。

最后六句写事件影响:此后朝廷不再给僧人封官,"真人""禅师"等称号也被取消。但诗人感叹:当时缺少像徐达(中山王)、刘基(青田)、李善长(韩国公)这样的开国功臣,导致功臣们容易被谗言所害。结尾描写宫廷生活:傍晚停止歌舞娱乐后,诵经声从皇宫内传出,暗示佛教对皇室的影响仍在继续。

全诗通过一个官员的死谏事件,反映了明初政治与宗教的复杂关系,既批判佛教过度发展,也暗讽皇帝偏信佛教、滥杀忠臣。诗中"雷霆殿击骨糜烂"等生动描写,让人感受到封建皇权的残酷。

严遂成

严遂成(1694—?)约清高宗乾隆初(1736年前后)在世,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