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英公大师)离开繁华都市回归终南山修行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束缚的反思和对自由超脱的向往。
前两句用衡山紫阁的云雾作比,暗示大师原本就是超凡脱俗之人,虽然晚年曾游历长安("游秦"指到京城),但名声早已传遍江南("湖外")。接着用对比手法:大师既有儒生的学问才华(能写清雅诗词,精通古代学问),又保持着僧人本色(戴着圆斗笠,穿着方袍僧衣)。
五、六句像两个电影镜头:竹杖点地缓缓归山的背影,留在世间的篆书字迹,一动一静间展现大师出世而不忘世的情怀。最后诗人突然插入自己的感慨:怀疑官场生活(簪组)是种捆绑,只能望着大师远去扬起的尘土空自羡慕。
全诗妙在三个反差:一是大师"儒生学问+僧人身份"的混搭形象,二是"归隐山林+篆书留世"的出世入世矛盾,三是诗人"身在官场+心慕方外"的内心挣扎。通过这些对比,把人们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写得既含蓄又深刻。
吕端
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现廊坊安次区)人。北宋名臣,后晋兵部侍郎吕琦之子、尚书左丞吕馀庆之弟。吕端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好学上进。 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后周时为著作佐郎、直史馆。至道元年(995年)拜相,出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升门下侍郎、兵部尚书。为政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太宗称其“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驾崩后,吕端力挫阴谋,扶立太子真宗即位,以功加右仆射。咸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咸平三年(1000年),吕端去世,年六十六。追赠司空,谥号“正惠”。《全宋诗》录其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