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皇帝赐给一位名叫陈尧叟的官员的,表达了对他的赞赏和惜别之情。
首先,诗中提到陈尧叟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朝廷上下都仰慕他的才华。这说明陈尧叟不仅是个有学问的人,还是个有能力的官员,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
接着,诗中提到陈尧叟在任期间勤勉工作,生活简朴,最终因为健康原因辞去了职务。皇帝对此表示理解,并赞扬他能够主动辞职,表现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然后,诗中表达了皇帝对陈尧叟的深厚感情,称他为“异数”,意思是他在众多官员中显得特别出众。皇帝还提到陈尧叟将要离开京城,回到他的家乡,这让他感到不舍。
最后,诗中描绘了皇帝和陈尧叟分别时的场景,两人都感到依依不舍,目光中充满了留恋。这首诗通过皇帝的口吻,表达了对一位杰出官员的尊敬和怀念,同时也展现了君臣之间的深厚情谊。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皇帝对陈尧叟的赞美和告别,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陈尧叟的才华和品德,以及皇帝对他的敬重和不舍。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平实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君臣之间的真情实感。
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永定陵。后累加谥至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赵恒好文学,善书法。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