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游篇(为门人李怀白作)

天路高,不可步。
河水深,不可渡。
陇首飞云变朝暮。
冬采薇,日苦饥。
被败絮,难为衣。
风雨飘飖室将颓。
茫无策,告母将远之。
母谓儿,懦儿去,当告谁。
儿谓母,老母当自保持。
莫我儿,长苦思。
强欲无悲,悲不自知。
愁颜憯憯,清泪漓漓。
呼兄嫂与妻。
同至母前,且嘱且辞。
欲语未及发,气结声惨悽。
怀中黄口小儿闻父去,仓皇释乳握手牵衣。
举家哀哀号泣,刺骨煎脾。
知君此时难别离。
出郭门,路多歧。
行迟迟,中心悲。
道逢坎险,车怠马罢。
山鬼夹路,猛虎纵横来。
我肉瘦,虎腹饥。
山鬼迷人,忽笑忽啼。
仰天叹,发浩歌。
拯我者少,啖我者多。
茕茕孤客将奈何。
乱曰:思故乡,书断绝。
念慈帏,心碎裂。
清漏沈沈泪成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被迫离乡谋生的悲惨故事,用直白的语言展现了古代底层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全诗像一部微型电影,分三个动人场景:

第一幕(家庭离别戏):开篇用"天高水深"比喻人生绝境,接着用"穿破棉袄""屋顶漏雨"等具体细节,让读者瞬间感受到主人公的家徒四壁。最揪心的是告别场面——老母亲哭着说"你走了我靠谁",小儿子扯着衣服不让走,全家人哭作一团。这种"欲言又止""哭到哽咽"的描写,比直接说"很悲伤"更有冲击力。

第二幕(荒野求生记):离乡路上充满恐怖片元素:岔路像人生的迷茫选择,疲惫的车马暗示体力透支,最骇人的是"山鬼笑着捉弄人,饿虎盯着瘦书生"的描写,把社会比作吃人的丛林,每个路人都可能变成野兽。

第三幕(游子血泪书):结尾的"乱曰"就像主人公的日记本——想家却收不到信,惦记老母亲想到心碎,把夜里的更漏声比作眼泪滴血的声音,这种通感手法让无形的思念变得可见可闻。

全诗最打动人处在于真实感:不是英雄落难,而是普通人面对生活暴击时的无力感。用"破棉袄""孩子扯衣角"等生活化细节,代替空洞的抒情,让读者自然代入角色。诗中"社会如猛虎""弱者互害"的隐喻,至今仍能引发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