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驿门①

我王衔璧远称臣,何事全家并杀身。
汉舍子婴名尚在,魏封刘禅事独新。
非干大国浑无识,都是中原未有人。
独向长安尽惆怅,力微何路报君亲(《鉴诫录》七《陪臣谏》)。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臣子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诗的开头提到“我王衔璧远称臣”,意思是自己的君主已经向强大的敌人俯首称臣,甚至献上了象征权力的玉璧。接下来的“何事全家并杀身”则是对君主全家被杀悲剧的感叹,暗示了国家的覆灭和君主的悲惨结局。

接下来,诗人通过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考。他提到“汉舍子婴名尚在”,指的是汉朝末年的皇帝子婴,虽然汉朝已经灭亡,但子婴的名字仍然留在历史中。而“魏封刘禅事独新”则是指三国时期魏国封刘禅为安乐公,虽然刘禅是亡国之君,但魏国处理他的方式却与以往不同。这两句诗通过历史对比,暗示了不同的亡国君主有不同的命运,但无论如何,亡国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非干大国浑无识,都是中原未有人”这两句诗则是对国家灭亡原因的反思。诗人认为,国家的灭亡并不是因为大国(敌人)无知或无能,而是因为中原(自己的国家)缺乏真正有才能、有担当的人。这里的“中原未有人”暗指国家内部缺乏贤能之士,导致无法抵御外敌,最终走向灭亡。

最后两句“独向长安尽惆怅,力微何路报君亲”则表达了诗人个人的无奈和悲凉。他独自面对国家的衰败,心中充满了惆怅,但自己的力量微薄,无法找到报答君主和亲人的途径。这里的“长安”象征着国家的中心,而“力微何路”则表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无助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对个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诗人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揭示了国家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与无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