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蜀公挽辞二首 其二

白圭绝玷成高节,古井无波见静心。
朝庙肯随时俯仰,闾阎宁与俗浮沉。
新声未及乘仪凤,丽赋空馀掷地金。
曾是南园预游客,春风泪洒百花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悼念好友范镇(蜀公)而作,用平实的语言赞美了范镇高尚的品格和才华。

前四句用比喻说范镇像白玉一样纯洁无瑕(白圭绝玷),像古井水一样内心平静(古井无波)。他在朝廷不随波逐流(朝庙肯随时俯仰),在民间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闾阎宁与俗浮沉),展现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风骨。

后四句惋惜范镇的才华未能完全施展。他的新作品还没来得及像凤凰一样展翅高飞(新声未及乘仪凤),留下的华丽文章就像金子落在地上令人惋惜(丽赋空馀掷地金)。最后两句特别感人,苏轼回忆曾和范镇一起在花园游玩(曾是南园预游客),如今春风吹过百花盛开的林子,只剩自己伤心落泪(春风泪洒百花林),用明媚的春景反衬失去挚友的悲痛。

全诗没有生僻典故,用"白玉""古井"等常见意象,把对友人的敬佩和怀念写得既庄重又深情。特别是最后用"春风百花"的美好画面来写哀思,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物是人非"的深切悲伤。

韩维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