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名为“黄螺”的海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黄螺的特性和情感。
首先,“肉缩等蜗角”形容黄螺的肉质紧实,就像蜗牛的触角一样收缩着。这个比喻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黄螺的肉质特点。
接着,“涎腥过蛎房”则指出了黄螺的腥味,甚至比常见的牡蛎还要浓烈。这句话通过对气味的描述,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黄螺的印象。
然后,“怜渠一破㱿”中的“怜”字表达了诗人对黄螺的同情。当黄螺的外壳被打破时,它显得非常脆弱和无助,这让诗人不禁产生了怜悯之情。
最后,“也有九回肠”用“九回肠”这个成语来形容黄螺体内的复杂结构,同时也暗示了黄螺虽然外表简单,但内心却有着丰富的情感。这句话不仅描绘了黄螺的生理特征,还赋予了它一种拟人化的情感,使得整个形象更加生动和立体。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黄螺的肉质、气味、脆弱性和内在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种不起眼的海鲜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诗人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读者在感受到黄螺的物理特性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