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物质享受的克制和对精神追求的坚守。
前两句"玉尘固清俸,也莫大餐多"像是在说:虽然现在有不错的收入("玉尘"指俸禄),但也不要大吃大喝过度享受。这里的"大餐"既指字面的吃喝,也暗喻物质欲望。
后两句"试问采薇子,而今还在麽"用了一个典故:古代隐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而食。诗人像是在问:像这样坚守节操的人,现在还有吗?这个反问带着一丝对现实的调侃。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吃饭这么日常的事,带出对物质与精神取舍的思考
2. "大餐"和"采薇"形成强烈对比,一边是大鱼大肉,一边是清贫野菜
3. 最后的问题看似轻松,实则尖锐,让人反思现代人是否还保有古代隐士那样的精神追求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俏皮的语气和鲜明的对比,让读者自己体会: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保持精神上的"清贫"与坚守?这种寓深刻于幽默的表达方式,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方蒙仲
(1214—1261)宋兴化军莆田人,初名澄孙,字蒙仲,以字行。方大东子。理宗淳祐七年进士。历邵武军教授,泉州通判。知邵武军,表倡儒术,请立樵川书院,以广教学,治以最闻。官至秘书丞。始以文字见知于贾似道。及似道相,独求外补。有《女教》、《通鉴表微》、《洞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