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家二首 其二

久客返敝庐,曩基无改筑。
南荣望阡陌,西舍通邻曲。
旧时杖白头,零落多鬼录。
后生类好事,开口问朝局。
吾衰苦善忘,聋瞆废耳目。
报以一不知,惟应话农牧。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人久别家乡后归来的情景,以及他对生活和时局的感受。

前两句写老人回到破旧的家中,发现多年过去,房子依旧没有改变。这里透露出一种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接着,他站在南边的屋檐下,眺望远方的田野和小路,西边的房屋依然与邻居相连。这些景象勾起了他对过去的回忆,尤其是那些曾经一起拄着拐杖的白发老人,如今大多已经离世。这种对故人的怀念,让人感受到岁月无情的悲凉。

随后,诗中提到一些年轻人好奇地向他打听朝廷的局势,但老人却感到自己已经衰老,记忆力减退,耳目也不如从前灵便。他只能无奈地回答“不知道”,转而谈论起农事和牧业。

这首诗通过老人回乡后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老人在经历了世事的变迁后,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已不再关心,反而更愿意沉浸在田园生活的朴实与宁静中。

诗的魅力在于它真实地描绘了一个普通人面对生活变迁时的无奈与豁达。老人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他并没有被生活的沉重压垮,而是选择回归自然,安于平凡,这种态度让人感受到一种平和的力量。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