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冬时节与友人同登大伾山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自然与历史的交融。
首联写登山时的场景:初冬的晴空下,车马疾驰扬起云气,大家兴致勃勃地攀登险峻高山,探寻山中的古迹。这里"飞盖"指快速行进的车马,"嵯峨"形容山势高峻,开篇就营造出冬日登高的动感画面。
颔联转向对山河的思考:黄河的河道已不是大禹治水时的模样(用"神禹凿"的典故),但山形仍属于太行山脉的分支。通过古今对比,暗示自然永恒而人世变迁的哲理。
颈联写山中景致:悬崖上仿佛能看到金色稻谷悬挂(可能是阳光照射的错觉),山洞入口飘散着若有若无的紫色雾气。这两句用"想像""虚无"等词,给实景蒙上神秘色彩,展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尾联抒发登高感受:站在高处远眺,将豪迈情怀寄托于此;待到酒宴散尽踏上归途,已是夕阳西斜时分。最后以"斜曛"(夕阳余晖)作结,既点明时间流逝,又给整首诗染上温暖的暮色,留下余韵。
全诗亮点在于:将冬日山景写得既真实又空灵,既有"紫氛""金粟"的奇幻色彩,又有"河势""山形"的历史厚重感。最后通过"登眺""酒阑"的场景转换,自然流露出对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的感慨,豪迈中带着淡淡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