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与在昭等后海踏雪作(一九四四年冬)
北风朔风寒,衷怀常郁结。
喜逢至日晴,结伴踏积雪。
四宇净无尘,平原浩且洁。
回首望西山,霁色扑眉睫。
浮云一流动,残雪明复灭。
近瞰钟鼓楼,宏声何年歇。
城郭纵未非,人民已全易。
我辈值乱离,感兹空叹息。
吁嗟乎,银锭桥头车马喧,触战蛮争年复年。
君不见此雪晶莹不常保,归来看取檐溜前。
喜逢至日晴,结伴踏积雪。
四宇净无尘,平原浩且洁。
回首望西山,霁色扑眉睫。
浮云一流动,残雪明复灭。
近瞰钟鼓楼,宏声何年歇。
城郭纵未非,人民已全易。
我辈值乱离,感兹空叹息。
吁嗟乎,银锭桥头车马喧,触战蛮争年复年。
君不见此雪晶莹不常保,归来看取檐溜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1944年冬天的一个冬至日,作者与朋友在北平(今北京)后海踏雪的情景,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
首先,诗的开头描写了寒冷的北风和作者内心的忧郁。虽然天气寒冷,心情也不太好,但作者因为冬至日天气晴朗而感到高兴,于是和朋友们一起踏雪游玩。接下来,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雪后的景色:天空和大地都显得格外干净,远望西山,雪后的阳光让景色更加明媚。浮云在天空中飘动,残雪在阳光下时明时暗,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变幻的美感。
然后,诗人的目光转向了钟鼓楼,感叹这古老的建筑依然屹立,钟鼓声仿佛从未停歇。然而,虽然城市的面貌没有太大变化,但人民的生活已经完全不同。这让作者感到唏嘘,尤其是在动荡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诗人对此只能无奈叹息。
最后,诗人通过银锭桥头车马的喧嚣,暗示了社会上的纷争和战乱。雪虽然美丽,但它的纯洁和晶莹并不会长久保持,正如诗人所感叹的,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回到家后,诗人看到屋檐下的冰凌,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美好事物短暂的感伤,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有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