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赠栖禅上人》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深山幽谷中的生活情景,展现了宁静、孤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的开头,“岩房高且静,住此几寒暄”,描写了修行者居住的地方——一座高耸的岩石房屋,周围环境非常安静。这里远离尘嚣,几乎没有外界的打扰,只有四季的变换与修行者相伴。这种生活简单而纯粹,体现了修行者与世隔绝的宁静心境。
接下来,“鹿嗅安禅石,猿啼乞食村”,诗人用鹿和猿这两种动物来烘托环境。鹿在禅房前的石头上嗅探,显得非常安详;而猿猴在远处的村庄啼叫,仿佛在乞求食物。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生机,也暗示了修行者与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展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象。
“朝阳生树罅,古路透云根”则进一步描写了清晨的景象。朝阳从树缝中升起,照亮了古老的路径,仿佛这条路通向云层的深处。这里既有自然的美景,也隐喻了修行者的心路历程——一条通向心灵深处的古老道路,充满了光明与希望。
最后,“独步閒相觅,凄凉碧洞门”描绘了修行者在洞门前独自漫步的情景。这里的“凄凉”并不是悲伤,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孤独感。修行者在这片宁静中寻找内心的宁静,虽然孤独,但却感到自在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修行者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诗人通过鹿、猿、朝阳等意象,展现了修行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同时也传达了修行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远离喧嚣、回归本真的生活图景,让人感受到深邃的宁静与超然。
释与咸
释与咸(?~一一六三),字虚中,别号泽山叟,俗姓张,黄岩(今属浙江)人。住上天竺,持戒修身,时称第一。然以净土为归,后迁赤城。孝宗隆兴元年圆寂。著有《菩萨戒疏》。《补续高僧传》卷三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