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隐士的生活图景,充满了对自然与修行的向往。
首联提到“祝融峰”,这是南岳衡山的最高峰,诗人用“擎天势似腾”来形容它的雄伟,仿佛要冲破天际。这不仅展现了山峰的高峻,也暗示了隐士追求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
颔联“藏千寻瀑布,出十八高僧”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景色与人物。瀑布隐藏在深山之中,象征着大自然的神秘与壮美;而“十八高僧”则暗示了山中修行的僧侣,他们在这片净土中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颈联“古路无人迹,新霞出石棱”突出了山中的幽静与孤寂。古道上没有人迹,说明这里远离尘嚣;而“新霞”则象征着隐士在修行中获得的启示与顿悟,仿佛是上天赐予的灵光。
尾联“终期将尔叟,一一月中登”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与这些隐士一起,在月明之夜登上高峰,感受天地之间的宁静与超脱。这不仅是对隐士生活的赞美,也是诗人对自我心灵归宿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隐士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它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修行的宁静,也启发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贯休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