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庵尚书用瓯北先生韵重游泮宫诗徵和寄答四律 其三

四海人知花近楼,淞江一卧廿经秋。
梦争王室追寒日,老厌兵尘望故邱。
黉宇得无成鞠草,儒冠久不敌兜鍪。
卧碑童习犹能诵,谁识行藏有壮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老学者回忆青春求学时光的感慨之作,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前四句像老照片:诗人提到自己年轻时读书的"花近楼"天下闻名,如今却在松江闲居二十年。梦里还在为国家命运忧心忡忡,现实中却已厌倦战乱,只想回到故乡。这里用"寒日"暗喻国家危难,"兵尘"指战火纷飞,老人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后四句转向对教育现状的痛心:曾经的书院恐怕已荒草丛生,读书人的地位还不如戴头盔的士兵。最触动的是结尾——当年刻在学堂石碑上的训导,孩童时代背诵的内容至今记得,可谁能理解我这一生抱负未展的遗憾呢?"兜鍪"指士兵头盔,与儒生帽子对比,突出文化衰落的悲哀。

全诗妙在将个人记忆与国家命运交织:老人背诵童年课文的细节,既温暖又心酸;对书院荒芜的想象,折射出战乱对文化的摧残。最后一句"壮猷"(远大抱负)无人理解的叹息,道尽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集体苦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