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无奈。
首先,诗人提到“只馀三日便清和”,意思是春天只剩下三天就要结束了,天气即将变得清爽宜人。这里的“清和”指的是初夏的舒适气候,暗示着春天的尾声。
接着,诗人说“尽放春归莫恨他”,意思是既然春天要走了,那就让它去吧,不要怨恨它。这句话透露出一种豁达的态度,诗人虽然不舍,但也明白春天终究会过去,无法挽留。
然后,诗人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落尽千花飞尽絮”,意思是所有的花都已经凋谢,柳絮也随风飘尽。这一句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消逝,给人一种繁华落尽的苍凉感。
最后,诗人感慨道:“留春肯住欲如何”,意思是即使我们想留住春天,它也不会停留,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深深留恋,同时也揭示了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消逝,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复杂情感——既有不舍,也有无奈。它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短暂,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