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焚浦江龙德寺经藏与卷轴化为玉诸公谈裈论佛指真画伪如泥中洗泥余窃不取且火之焚物无所不坏独经卷不随土木灰烬者理固灼然岂俟多谈因戏为一诗然不可以付寺僧也
盗火阿兰若,一燎无馀屋。
独此龙宫书,入火变为玉。
琤然断甓中,幖帙犹可目。
众谓有哲匠,秘愿发心腹。
提斧入昆山,雕镌作奇福。
不然纸墨灰,委地安可触。
或谓刻楮者,一叶尚难速。
谁(金华丛书本作安)能俄顷间,就此千万轴。
吾闻一切法,万物皆具足。
法存形岂忘,法坏形乃覆。
彼既自断坏(金华丛书本作灭),智者莫能续。
是书佛所传,法性妙含蓄。
无尽如虚空,生灭自兴伏。
贞尝无动摇,坚固莫摧辱。
文字遂因依,清凉逼炎酷。
吾又稽儒书,如彼庄周属。
亦谓忠信人,水火不能毒。
矧此微妙语,天人共归宿。
岂容轻破坏,一槩随土木。
想当妖焰燃,人惊鬼神哭。
烟消火力寒,拨灰开韫椟。
告尔缁衣流,营修愈宜笃。
当求琅玕类,刳以函其牍。
勿谓字画泯,不可事观读。
目击道犹存,况复具轮毂。
独此龙宫书,入火变为玉。
琤然断甓中,幖帙犹可目。
众谓有哲匠,秘愿发心腹。
提斧入昆山,雕镌作奇福。
不然纸墨灰,委地安可触。
或谓刻楮者,一叶尚难速。
谁(金华丛书本作安)能俄顷间,就此千万轴。
吾闻一切法,万物皆具足。
法存形岂忘,法坏形乃覆。
彼既自断坏(金华丛书本作灭),智者莫能续。
是书佛所传,法性妙含蓄。
无尽如虚空,生灭自兴伏。
贞尝无动摇,坚固莫摧辱。
文字遂因依,清凉逼炎酷。
吾又稽儒书,如彼庄周属。
亦谓忠信人,水火不能毒。
矧此微妙语,天人共归宿。
岂容轻破坏,一槩随土木。
想当妖焰燃,人惊鬼神哭。
烟消火力寒,拨灰开韫椟。
告尔缁衣流,营修愈宜笃。
当求琅玕类,刳以函其牍。
勿谓字画泯,不可事观读。
目击道犹存,况复具轮毂。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讲述了一个寺庙失火的故事,重点讲述了寺庙中的经卷在火灾中奇迹般地保存下来,没有被烧毁。诗人在诗中通过这一事件,探讨了信仰、智慧、文字的价值,以及人与自然、命运的关系。
首先,诗人描述了火灾的破坏性:寺庙被烧得只剩废墟,但唯独经卷在火中变成玉石般的珍贵之物,毫发无损。这一奇迹引发了人们的猜测:有人认为是某位高人的神秘力量,有人认为是经卷本身的神奇。诗人则不认同这些猜测,他认为经卷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它们承载了佛法的智慧和真理,这种力量超越了物质世界的破坏力。
接下来,诗人引用了儒家的观点,认为忠诚和信仰的力量也能抵御灾难。他进一步强调,佛法的精妙语言是连接天人之桥,不容轻易破坏。火灾虽然毁灭了寺庙,但经卷的保存象征着佛法的永恒。
最后,诗人通过这一事件告诫僧人,经卷的保存不仅是奇迹,更是对信仰的提醒。他们应该更加虔诚地修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字,因为它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智慧的象征。诗人还鼓励他们用上好的材料保管这些经卷,即使字迹模糊,也不应忽视其内在的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件,探讨了信仰、智慧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强调了精神力量的永恒性和超越性。诗人以火灾中的经卷为象征,表达了对佛法、智慧和文字的敬畏,以及对信仰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