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午睡时被雁鸣惊醒的生动场景,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微妙互动。
前两句写实感强烈:诗人在睡梦中突然被响彻云霄的雁叫声惊醒,还带着朦胧睡意就急忙起身张望。这里"霜鸿"点明是深秋时节,"叫绝天"形容雁鸣声响亮穿透云霄,"蒙松睡眼"的细节特别有生活气息,让读者能立刻联想到自己半梦半醒时的状态。
后两句转为抒情:诗人把大雁比作甓社湖(在今江苏高邮)的使者,感谢它们一路护送自己南归到惠山(今无锡境内)。"殷懃"二字赋予大雁人的情感,仿佛它们特意来打招呼。这种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的写法,表现了诗人对迁徙候鸟的亲切感。
全诗妙在四个层次的自然过渡:从梦境到现实,从听觉到视觉,从客观描写到主观感受,最后升华为对自然的感恩之情。通过"睡中被惊醒"这个日常小片段,诗人不仅写出了秋日的典型景象,更传递出对生命迁徙的感悟,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怀。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