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苏渡,南望诸山怪状,谩成
群山多不毛,怪石忽涌出。土壤剥落尽,恍惚见山骨。
端方俄如屏,秀耸忽如笏。或员如覆釜,或锐如顿笔。
千奇与万怪,欲写难备述。谁意寂寥中,惊见此突兀?
双阙高倚云,令人恣超忽。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在舟行途中,偶然看到南边山脉时的震撼感受。诗中的“群山多不毛”开篇就点明了山脉的荒凉,植被稀少,几乎看不到绿意。接着,“怪石忽涌出”则形容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仿佛突然从地里冒出来,给人一种突兀而奇异的感觉。
“土壤剥落尽,恍惚见山骨”进一步描绘了山体的裸露,仿佛土壤被剥去,露出了山的“骨骼”,显得格外苍劲有力。诗人用“端方俄如屏,秀耸忽如笏”来形容这些怪石的不同形状,有的像屏风一样方正,有的则像古代官员手持的笏板一样高耸秀美。
接下来,诗人用“或员如覆釜,或锐如顿笔”继续描绘这些石头的多样形态,有的像倒扣的锅,有的则像竖立的笔尖,千奇百怪,难以一一描述。这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细节的敏锐捕捉。
最后,“谁意寂寥中,惊见此突兀?”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旅途中,突然看到这些奇特山石的惊讶与震撼。而“双阙高倚云,令人恣超忽”则进一步提升了这种感受,仿佛这些高耸入云的山石,让人有一种超然物外、心旷神怡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奇特山石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奇观的惊叹与赞美,同时也展现了他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刘鹗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