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桐溪钱公总制两广(乙未,同治本诗题前有“赠”字。)

粤峤带鲸海,万里瞻长安。
百年豢太平,氓民家安完。
迩来厄会并,言之心悽酸。
茅闾室磬悬,野聚冤骨乾。
农夫春耕牛,卖钱输县官。
弟兄饥流离,应门存丁单。
稔秋犹不食,何以度冬寒。
县官匪不仁,谁教胥饕飧。
居复罟贼巢,妻孥全更难。
桐溪借点润,全粤网民宽。
春雨枯株林,霜飞柏台端。
敝民涤百忧,而无昔年叹。
粤人见桐溪,朝阳孤凤丹。
虑惟枢轴臣,难期长盘桓。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朝同治年间两广地区(广东、广西)百姓的苦难生活,同时歌颂了一位叫钱桐溪的官员为民解忧的事迹。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百姓苦难(前16句):
- 开头说两广地区虽然离京城很远,但百姓一直过着太平日子。
- 转折写现在遭遇灾祸:百姓家里穷得叮当响,野外堆满饿死的人骨。
- 具体描写惨状:农民要卖耕牛交税,兄弟逃荒只剩独子,秋收后依然没饭吃,冬天更难熬。
- 指出问题根源:不是县官太坏,而是底层官吏像饿狼一样盘剥百姓。

2. 好官作为(中间6句):
- 钱桐溪到任后,像春雨滋润枯树,整顿官场风气。
- 百姓的忧愁被洗刷,不再像往年那样哀叹。

3. 百姓爱戴(最后4句):
- 百姓把钱桐溪比作朝阳中的红凤凰(吉祥的象征)。
- 但担心这样的好官很难长久留在地方,可能被调回京城。

诗歌魅力在于:
1. 用对比手法突出钱桐溪的功绩:前半部分越惨,后半部分越显他的可贵。
2. 形象比喻:把贪官比作"饕餮"(贪吃的怪兽),把钱桐溪比作"凤凰"。
3. 真实细节:卖耕牛、剩独子等细节让苦难描写更震撼。

这首诗既是为民请命的抗议书,也是清官颂歌,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百姓对廉洁官员的期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