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参军

五日过居庸,十日渡桑乾。
受降城北几千里,出塞入塞沙漫漫。
古来丈夫泪,不洒别离间;
今朝送君行,清泪留馀潸。
生女莫作王明君,一去紫台空佩环。
生男莫作班定远,万里驰书望玉关。
我知骥子坠地无齐燕,我知鸿鹄意气青云端。
草间尺鴳亦自乐,扶摇直上何劳抟!
一衣敝缊袍,一饱苜蓿盘。
岁时寿翁媪,团栾有馀欢。
就令一朝便得八州督,争似綵衣起舞春斓斑。
去年洛阳人,今年指天山。
地远马鞯破,霜重貂裘寒。
朔风浩浩来,客子惨在颜。
扼胡岭上一回首,未必君心如石顽。
君不见,桓山乌,乳哺不得须臾閒。
众雏一朝散,孤雌回颜声悲酸。
寒雁来时八九月,白头阿母望君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充满边塞风情的送别,情感真挚而复杂,既有豪迈也有哀愁。

开头用时间和距离的对比(五天过居庸关,十天渡桑乾河)突出边塞的遥远荒凉,受降城外的黄沙漫天,为全诗定下苍凉的基调。诗人一反"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传统,直言今日送别忍不住落泪,显得格外真实动人。

中间部分用两个"莫作"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矛盾态度:生女儿别像王昭君远嫁塞外,生儿子别像班超常年戍边。这里不是否定他们的功绩,而是心疼亲人分离的痛苦。接着用鸟作比喻:千里马生来就要奔驰,鸿鹄志在青云,但小麻雀在草丛里也能自得其乐——暗示平凡安稳的生活未必不好。穿着破棉袄、吃着粗茶淡饭,能陪伴父母享受天伦之乐,比当大将军更幸福。

后半段笔锋转到现实:朋友去年还在洛阳,今年就要去天山。通过"马鞍磨破、貂裘不御寒"的细节,展现戍边艰辛。特别动人的是"桓山乌"的比喻:母鸟刚喂饱幼鸟,转眼孩子们就四散飞走,只剩它独自悲鸣。最后落在"母亲盼儿归"的画面,让所有豪言壮语都化作最朴素的亲情牵挂。

全诗像一封家书,既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鼓励,又有"平安归来"的叮咛。最打动人心的不是建功立业的豪情,而是风雪路上有人等你回家的温暖。诗人把家国大义与儿女情长巧妙融合,让铁血边塞诗也有了柔软的人间烟火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