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赠承公》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在宁静的寺院中修行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禅意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墙外西林是宝坊,林间高卧有支郎”,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的寺院景象。墙外的西林是修行圣地,林间躺着一位高僧,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这里的“宝坊”指的是寺院,而“支郎”则是高僧的代称。
接下来的“定回斜日云穿衲,吟断寒更月满床”,描绘了高僧修行的场景。斜阳西下,云彩仿佛穿透了他的僧衣,寒夜中他在吟诵经文,月光洒满床榻。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高僧内心的宁静与专注。
“妙梵远通潮隐隐,清阴分与柏苍苍”进一步渲染了寺院的氛围。高僧的诵经声仿佛与远方的潮水声融为一体,寺院的清幽与苍翠的柏树交相辉映。这里的“妙梵”指的是高僧的诵经声,而“潮隐隐”则象征着宇宙的律动,暗示着修行的深远意义。
最后两句,“何时为取无生话,共了趺蒲一夜长”,表达了诗人对禅修的向往。诗人希望能有机会与高僧一起探讨“无生”的真理,彻夜长谈,了悟生命的真谛。“无生”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超越生死、达到永恒的境界。“趺蒲”则是僧人盘腿打坐的姿势,象征着修行的专注与坚持。
整首诗通过对高僧修行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禅修的宁静与深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对解脱的渴望。诗中的自然景象与修行境界融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智慧。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