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糠谣

朝食糠,暮食糠,食糠不如彘与厖。
君王雁鹜令,以粟甘易粮。
吁嗟今茫茫,吁嗟何遑遑。

现代解析

《食糠谣》通过简单的语言,描绘了古代社会中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

诗的开头“朝食糠,暮食糠”,直接点出了百姓的生活现状:每天只能吃糠,这是一种粗糙、难以消化的食物,通常用来喂牲口。这里用“糠”来象征百姓的极度贫困和艰苦生活。接着,“食糠不如彘与厖”,意思是说,百姓吃的连猪狗都不如。这里的“彘”是猪,“厖”是狗,诗人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百姓生活的悲惨。

“君王雁鹜令,以粟甘易粮”这两句,揭露了统治者的奢靡与不公。君王下令将珍贵的粮食用来喂养雁鹜(一种水鸟),而百姓却只能吃糠。粟是古代的高档粮食,用来喂养鸟兽,而百姓却只能吃粗糙的糠,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

最后两句“吁嗟今茫茫,吁嗟何遑遑”,诗人发出了无奈的叹息。“吁嗟”是感叹词,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悲痛。“茫茫”和“遑遑”则形容了百姓面对苦难时的迷茫和惶恐。诗人通过这些词语,传达出对百姓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总的来说,《食糠谣》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古代社会中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这首诗词的魅力在于它以朴实的语言,直击人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