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在清江浦的一处情景,通过对江边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味和对现实的思考。
诗的第一句,“编芦缚荻聚成堆”,描述了江边的景象,芦苇和荻草被编织和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堆。这里用芦苇和荻草象征着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它们被人们随手捡拾,聚集在一起,构成了江边的自然景观。
第二句,“大舸多从江外来”,写的是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大船。这些船装载着人们的希望与梦想,从远方的江面驶来,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这句诗暗示了江边的繁荣和繁忙,也暗示了人们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
第三句,“试问老堤堤畔柳”,转而聚焦于江边的柳树。诗人对柳树发问,柳树虽然已经年岁已久,但仍然默默守候在堤畔,它经历了四季的更迭,见证了无数过往。
最后一句,“年年辛苦为谁栽”,诗人进一步问柳树,年复一年,你辛勤的生长,究竟为了谁?这里的“谁”可以理解为江边的人们,也可以理解为更广泛的群体,甚至可以是自然本身。诗人在这里寄托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那些默默无闻、为他人付出却不求回报的事物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江边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赞美了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事物,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