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州杂感 其二

人丁分上下,有丁苦无田。
算缗但计口,不问陌与阡。
当其催科时,比户最可怜。
土窑一破甑,弃之远播迁。
人去丁不去,籍在焉得蠲。
邻里代之输,展转相株连。
及其岁已久,他乡长曾元。
忽闻踪迹存,重趼敛丁钱。
我欲除此困,税额防虚悬。
绘图思郑侠,悯此芃独先。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古代社会中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特别是他们因为赋税和人口统计制度而遭受的压迫。诗中提到的“人丁分上下,有丁苦无田”直接点明了当时的社会现象:百姓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人虽然是“丁”(成年男子),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生活极为困苦。

接下来的“算缗但计口,不问陌与阡”则揭示了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只按照人口数量来算,而不考虑百姓实际的经济状况。这种做法让那些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诗中的“催科”指的是官府催缴赋税,而“比户最可怜”则表达了每一户人家都在这沉重的赋税压力下痛苦不堪。

诗中还描写了百姓为了逃避赋税而被迫离开家园的情景:“土窑一破甑,弃之远播迁。”他们不得不抛弃破旧的住所,远走他乡。然而,即使人离开了,他们的“丁籍”(人口登记)仍然存在,赋税依然无法免除。这种现象导致了邻里之间互相牵连,甚至代缴赋税,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诗的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无奈。他看到了百姓在他乡多年后,仍然被官府追讨赋税的痛苦,从而呼吁改革,希望能废除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减轻百姓的负担。诗人还提到“绘图思郑侠”,这里的郑侠是宋代的一位官员,曾经绘制《流民图》向皇帝反映民间疾苦。诗人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希望有人能像郑侠一样站出来,为民请命。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底层百姓生活的真实描写,揭示了古代社会赋税制度的残酷和不公,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改革的期盼。诗中的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感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