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宋朝使臣出使北方边塞的见闻和感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边塞的艰苦与思乡之情。
首联"尝闻朔北寒尤甚,已见黄河可过车"开门见山,用对比手法点出北方严寒。诗人说早就听说北方特别冷,现在亲眼看到黄河结冰厚到可以行车,证实了这个传闻。这里用"黄河过车"这个具体景象,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北方的严寒程度。
颔联"驿骑骎骙持汉节,边风惨惨听胡笳"描写使臣行程。驿马疾驰,使者手持代表国家的符节,在凄厉的边风中听着胡笳声。这里"骎骙"形容马跑得快,"惨惨"形容风声凄厉,两个叠词让画面更生动,也暗示了行程的紧迫和环境的恶劣。
颈联"朝供酪粥冰生碗,夜卧毡庐月照沙"具体描写边塞生活。早上喝的是结冰的奶粥,晚上睡在月光照着沙地的帐篷里。这两句用日常生活的细节,真实展现了边塞的艰苦条件。"冰生碗"和"月照沙"的描写既形象又富有画面感。
尾联"侍女新传教坊曲,归来偷赏上林花"笔锋一转,写使臣想象回朝后的场景。侍女们唱着新学的教坊曲子,自己偷偷欣赏上林苑的花。这里用京城的风雅生活与前面的边塞艰苦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使臣对回京的期待和思乡之情。"偷赏"二字尤其传神,暗示了使臣压抑已久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将边塞的严寒艰苦与京城的温暖美好相对照,在展现使臣使命的同时,更突出了他的家国情怀。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使臣的艰辛与思乡,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