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霄宫 其二
维宋设宫观,有使有提举。
其制虽戾经,养贤丰禄糈。
所以殿阁臣,引疾自华膴。
南渡建炎中,内祠比京府。
洞霄典物隆,主者皆宰辅。
牧心作志书,惜未偻指数。
后遂弗深考,漫列《朱子》主。
校官祀《春秋》,徒然荐笾俎。
遗献竟久湮,靡文此进俯。
往者竹垞翁,翻史详为谱。
姓名及爵里,因年分次序。
百一十四人,历历可披簿。
其中多名流,遗徽映岩户。
应据曝书亭,作为邓志补。
否且锓诸木,悬诸两庭庑。
庶几垂不刊,来者目共睹。
毋虚道院游,于是可道古。
其制虽戾经,养贤丰禄糈。
所以殿阁臣,引疾自华膴。
南渡建炎中,内祠比京府。
洞霄典物隆,主者皆宰辅。
牧心作志书,惜未偻指数。
后遂弗深考,漫列《朱子》主。
校官祀《春秋》,徒然荐笾俎。
遗献竟久湮,靡文此进俯。
往者竹垞翁,翻史详为谱。
姓名及爵里,因年分次序。
百一十四人,历历可披簿。
其中多名流,遗徽映岩户。
应据曝书亭,作为邓志补。
否且锓诸木,悬诸两庭庑。
庶几垂不刊,来者目共睹。
毋虚道院游,于是可道古。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南宋时期洞霄宫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价值,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历史背景:开头说宋朝在洞霄宫设立官方道观,安排官员管理。虽然这种制度不符合传统儒家经典,但能供养贤才。南宋时,洞霄宫地位很高,由宰相级别的高官主持。
2. 文化断层:后来人们没认真考证洞霄宫的历史,连朱熹(朱子)都被错误地列为主持者。春秋祭祀也只是走形式,真正的历史人物和事迹逐渐被遗忘。
3. 抢救历史:诗人提到清代学者朱彝尊(竹垞翁)曾详细整理洞霄宫的历史谱系,记录了114位名人的姓名、官职和年代,这些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4. 呼吁传承:诗人建议根据朱彝尊的研究成果,修订洞霄宫的志书,或刻成木牌悬挂展示,让后人能直观了解这段历史,让游览道院的人真正感受到文化底蕴。
核心思想:诗人通过洞霄宫的兴衰,表达对历史文化传承断裂的惋惜,强调保存历史记忆的重要性。他认为名胜古迹不该只是空壳,而应承载真实的历史故事,让后人"可道古"(能讲述往昔)。诗中列举具体数字(114人)和学者名(竹垞翁),增强了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