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把来自日本的折扇(倭扇),并暗含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力。
前两句写扇子的精美:扇面像被剪下的半片青荷叶,摇动时带起清风;扇面上的图案像月光下晃动的露珠,晶莹透亮。这里用"荷"和"月"这两个中国文人偏爱的意象,把普通物件写出了诗意。
后两句突然转折:这把看似高雅的小扇子,其实是万里之外的日本产物(扶桑指日本),但如今完全被中国人熟练使用。"掌握中"三个字很妙,既指手里握着扇子,又暗指外来的东西被中华文化消化吸收。就像我们今天用手机、吃披萨一样,好东西不分国界。
全诗短短28个字,既有画面感又包含文化思考,用日常小物件写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大主题,体现了古人"洋为中用"的开放心态。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