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潮五古十七首 其三 (戊戌稿,清光绪二十四年)
文翁昔化蜀,相如为之师。
放诞犊鼻人,高文千秋垂。
韩公启潮教,赵子寔所资。
平生磊落况,见公所遗诗。
翻然大海南,持文弄珠嬉。
维海气为潮,变化生雄奇。
公文得其气,遂起八代衰。
况乃生其间,御气出骤驰。
径当走籍湜,上与公追随。
惜哉不从公,匿采沈海湄。
遗文遂零落,片羽世尚疑。
闇然凌云气,天子不能知。
教虽仅期月,潮人至今思。
蕉黄荔子丹,时荐天水祠。
何处下马陵,补镌有道碑⑴?
放诞犊鼻人,高文千秋垂。
韩公启潮教,赵子寔所资。
平生磊落况,见公所遗诗。
翻然大海南,持文弄珠嬉。
维海气为潮,变化生雄奇。
公文得其气,遂起八代衰。
况乃生其间,御气出骤驰。
径当走籍湜,上与公追随。
惜哉不从公,匿采沈海湄。
遗文遂零落,片羽世尚疑。
闇然凌云气,天子不能知。
教虽仅期月,潮人至今思。
蕉黄荔子丹,时荐天水祠。
何处下马陵,补镌有道碑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和韩愈在潮州的影响,表达了文化传承的力量和对先贤的敬仰。
前四句用文翁和司马相如的故事做引子——文翁在四川推行教化,司马相如这样放荡不羁的才子也能成为文化标杆。这为后面写韩愈在潮州的文化影响埋下伏笔。
中间部分集中写韩愈:他像海潮般雄浑的文章振兴了八代衰落的文风,潮州人沐浴在他的文化气息中。诗中用"持文弄珠嬉"这样生动的比喻,把韩愈传播文化写得像在海边玩珍珠般自然美好。
后八句流露深深遗憾:可惜当时潮州才子赵德没能完全跟随韩愈,导致他的文章散失。但韩愈仅在潮州任职八个月,就用文化教育征服了当地人。至今潮州百姓仍用香蕉和荔枝祭祀他,就像祭拜神明一样。
全诗最动人的是结尾的追问:到哪里能找到韩愈的墓碑?我们能不能为他立一块纪念石碑?这个开放式结尾,把对文化先驱的追思推向高潮,让读者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永恒魅力。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