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图 其二

山水无穷趣,看图忆胜游。
叶藏云外塔,风稳□□舟。
岩际隐遥月,藤阴下碧流。
从兹得佳赏,何日去瀛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留恋。

开头两句说,山水之间藏着无穷的趣味,看着这幅画,让人想起曾经美好的游玩经历。诗人通过“看图”引出回忆,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山水的热爱。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画中的景色:树叶间隐约露出云外的塔影,微风中停泊着一条小船(原诗缺两字,可能是“风稳系舟”或“风稳泊舟”)。远处的山岩间,月亮若隐若现,藤蔓的阴影下,碧绿的溪水静静流淌。这些画面既有远景(塔、月),也有近景(叶、藤、舟),层次丰富,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从这幅画中得到美的享受,真希望能有一天离开尘世,去往传说中的仙境“瀛洲”。这里的“瀛洲”象征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表达了诗人对超脱现实、回归自然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强,既有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读来让人心生宁静,仿佛也置身于那片山水之中。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