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独斯行叔绮子为赴春试一出江头送别殊令牵
巴阑独还岁月深,相送出门自沉吟。
十年交旧总如许,狂歌一曲伤人心。
今人读书如过客,壶飧只向市头索。
吾曹苦思肠几穿,安得相逢不索莫。
念我平生弄典坟,六月北窗长闭门。
雕肝篆肺得一句,旁人袖手评其文。
思量至此复一笑,如何跃马追年少。
我今闻说有场屋,两耳如聋怕听得。
网山山下月鱼亭,就船买鱼活煮羹。
何时挟册此来归,议论不到吾纵横。
故人年几今犹未,正好款门问知己。
时命相遭不用多,或在半言并片纸。
老人校书紫云楼,相见或问吾因由,
为言索处海水头。蓬莱方丈不可到,
此心日夕徒生忧。
十年交旧总如许,狂歌一曲伤人心。
今人读书如过客,壶飧只向市头索。
吾曹苦思肠几穿,安得相逢不索莫。
念我平生弄典坟,六月北窗长闭门。
雕肝篆肺得一句,旁人袖手评其文。
思量至此复一笑,如何跃马追年少。
我今闻说有场屋,两耳如聋怕听得。
网山山下月鱼亭,就船买鱼活煮羹。
何时挟册此来归,议论不到吾纵横。
故人年几今犹未,正好款门问知己。
时命相遭不用多,或在半言并片纸。
老人校书紫云楼,相见或问吾因由,
为言索处海水头。蓬莱方丈不可到,
此心日夕徒生忧。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读书人送别朋友去参加科举考试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功名之路的感慨,还夹杂着对自己清贫自守生活的自嘲。全诗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
开头写送别场景:岁月流逝,老友要远行赶考,诗人送别时忍不住叹息。十年老友突然分别,只能用狂歌一曲来表达伤感。这里"狂歌"不是真的高兴唱歌,而是用放纵的方式掩饰内心的不舍。
中间部分诗人开始吐槽现实:现在的人读书就像住旅馆一样随便,饿了就去街边买现成的吃(暗指急功近利)。而像我们这样认真钻研学问的人,苦思冥想写得肠子都快打结,却得不到理解。诗人自嘲说自己在炎热的夏天还关着门死磕书本,好不容易想出个好句子,旁人却袖手旁观乱评价。
接着话锋一转:想到这些自己都笑了——干嘛要像年轻人那样急着去追名逐利呢?听说要考试就吓得耳朵都聋了(夸张说法)。这里用"跃马追年少"的意象,生动表现了科举竞争的压力。
然后诗人描绘理想生活:在网山下的月鱼亭,现买活鱼煮汤的悠闲日子。什么时候能带着书卷回来,畅所欲言不受约束呢?这几句突然转入清新自然的画面,与前文的压抑形成对比。
最后嘱咐老友:你还年轻,可以多拜访知己。命运的安排不需要太多理由,有时一句话一封信就够了。如果有人问起我,就说我在海边过着清贫生活。虽然去不了蓬莱仙岛(比喻功成名就),但这份忧国忧民的心日夜都在。
全诗妙在把送别的惆怅、对科举的畏惧、对清贫的坦然、对友情的珍重,用各种生活化的比喻娓娓道来。比如用"过客""买现成饭"讽刺功利读书,用"雕肝篆肺"形容写作辛苦,用"活煮鱼羹"代表理想生活,都非常接地气。最后"海水头"与"蓬莱方丈"的对比,更是道出了古代读书人"进不能兼济天下,退不能独善其身"的普遍困境。
林亦之
(1136—1185)宋福州福清人,字学可,号月渔,一号网山。林光朝高弟,继光朝讲学于莆之红泉。赵汝愚帅闽,荐于朝,命未下而卒。有《论语考工记》、《毛诗庄子解》、《网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