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越石乘月登楼清啸

铜驼栖荆棘,豺虎纷蓟幽。倚枕难复寐,振衣上戍楼。

明月一何朗,万里关山秋。商气凄肝脾,欲默不能留。

遂为变徵声,客子增离忧。胡马惨不嘶,辽雁惊别愁。

平阳十万卒,乘夜旌旆收。奚事三寸舌,一说定五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的夜晚,一位忧国忧民的将领(刘越石)登楼抒怀的场景。

开头用"铜驼荆棘""豺虎横行"的意象,直白地展现了国家陷入战乱的惨状。将领辗转难眠,干脆披衣登楼。此时秋夜明月格外明亮,但万里河山都笼罩在战乱的阴影中。秋夜的寒气不仅冷在身上,更冷在心里,让他不吐不快。

于是他对着明月发出悲壮的啸声(变徵是古代悲凉的音调),这声音让漂泊的游子更添乡愁。诗中用战马沉默、大雁惊飞的反常现象,暗示战场上的肃杀气氛。突然笔锋一转,提到十万大军趁着夜色悄悄撤退——原来之前的描写都是为这个重大军事行动做铺垫。

最后两句最妙:何必靠三寸不烂之舌去游说呢?真正的英雄靠实力说话,一个决策就能平定五州。这里既展现了将领的自信,也暗含对空谈误国之辈的讽刺。

全诗就像一部微型战争电影:先渲染压抑的战场夜景,再特写主人公的忧思,最后揭晓深夜撤军的重大行动。最精彩的是结尾的"反转",把将领的果敢与谋略表现得淋漓尽致。通篇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环境描写和动作细节,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乱世中军事领袖的沉重责任与过人胆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