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1814九月廿一夜予方有秋兴适奎垣以诗见贶清话更阑叠次其韵感赋二律(此诗又载台银本《半崧集简编》。) 其二
记得花枝各一簪,同门回首愧渊沉⑴。
笔枯自觉横军涩,绠短焉能汲古深⑵。
苦教儿孙如有志,学权子母又何心。
谈天数及周天度,可获贞元起自今⑶。
笔枯自觉横军涩,绠短焉能汲古深⑵。
苦教儿孙如有志,学权子母又何心。
谈天数及周天度,可获贞元起自今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秋夜有感而发,通过与好友奎垣的诗歌交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学问的深刻思考。
首联“记得花枝各一簪,同门回首愧渊沉”,作者回忆起过去与好友一同学习的时光,感慨自己虽然也曾努力学习,但与那些深谙学问的人相比,仍感到惭愧。这里“花枝各一簪”比喻各自的学习成果,“渊沉”则指学问深厚的人。
颔联“笔枯自觉横军涩,绠短焉能汲古深”,作者用“笔枯”来形容自己写作时的力不从心,而“绠短”则比喻自己的学识不足以深究古人的智慧。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身能力的反思,意识到自己在学问上的局限。
颈联“苦教儿孙如有志,学权子母又何心”,作者思考如何教育后代,希望他们能立志求学,但又担心他们只是为了追求名利而学习,忽略了真正的学习意义。这里“学权子母”暗指学习的功利性。
尾联“谈天数及周天度,可获贞元起自今”,作者与好友谈论天文历法,认为如果能掌握这些深奥的知识,或许能从中获得启示,开启新的起点。这里的“贞元”象征着新的开始,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回忆与反思,探讨了学问的深浅、教育的意义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