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苏耕馀教授斋赋赠

东南大藩地,郡学首古杭。
层城閟礼殿,乔木森宫墙。
石经有遗刻,奎画宋上皇。
七十二子像,拓自龙眠庄。
恍若过鲁墟,闻金石丝簧。
偏安迹未泯,文治今光昌。
侁侁九邑秀,横经愿知方。
掌教匪得人,徒令糜官仓。
姚江苏夫子,来继徐大章⑴。
射策惊汉延,不得贡玉堂。
翻然爱冷职,苜蓿春风香。
健儿不敢窥,庙壖非牧场。
元戎为申诫,卓哉君子强。
斋规胡安定,内行陈履常。
经师与人师,一身兼所当。
奉檄摄山长,皋比拥松冈。
说士甘于肉,拔萃皆才良。
易书校秋赋,暗中搜乘黄。
十年冀北空,俊髦未易量。
昨列五三人,堪充童子郎。
佗时活国手,合在青衿行。
居然老博士,丰颐垂鬓霜。
朅来肯访我,冲冻舆台僵。
劝我随使车,登华览咸阳。
况闻主人贤,冰操出绣肠(方伯方公蔤汀)。
兄以发幽忧,怀古多慨慷。
鄙性慕栖逸,未获辨(蒲苋切)鸿装。
开年黉舍静,报谒因抠裳。
清言忍遽别,竹影移绳床。
芼蔬趣留饮,牵迫辞举觞。
厚意使心醉,何必同渴羌。
斯文准崔蔡,讵可穷公藏。
想见寻道味,陈编诵琅琅。
三閒屋打头,俯仰宽八荒。
从公乐乎此,莫叹瓶无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名叫苏耕馀的教授的赠诗,主要表达了对这位学者高尚品德和教学成就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的人生志趣。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 开头先描写了杭州作为东南文化重镇的地位,提到这里有古老的郡学、礼殿、宫墙等文化遗迹,还有宋代留下的石经和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拓本。这些描写为后文赞美苏教授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2. 接着称赞苏教授虽然科举考试表现出色("射策惊汉延"),但没有进入朝廷做官,而是选择了清贫的教职("苜蓿春风香")。这里用苜蓿这种粗茶淡饭来比喻教职的清贫,但苏教授甘之如饴。

3. 诗中特别赞扬苏教授的教学成就:他整顿学风("健儿不敢窥"),制定学规,既教授经典又注重品德培养("经师与人师"),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拔萃皆才良")。十年间培养的学生中,有不少已经崭露头角。

4. 后半部分写到苏教授来访,邀请作者一同出游,但作者因为向往隐居生活而婉拒。最后描写了两人清谈的场景,在简陋的环境中("三间屋打头")探讨学问,即使生活清贫("瓶无粮")也乐在其中。

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苏教授在清贫中坚守教育理想的高尚品格,也表达了作者对简朴治学生活的向往。诗中既有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也有对知识分子的期许,展现了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