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和公仪一起游览太华山的美妙体验。诗人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山水之间的清新与宁静,以及他们在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首句“山水清音步步随”,描绘了山水间的清新声音,仿佛每一步都能听到大自然的和谐之音,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下来的“谢家歌舞岂须携”则表达了这样的美景已经足够让人陶醉,不需要额外的歌舞来增添乐趣。
“深游雾市身应润,直上莲峰路不迷”这两句,写的是他们在云雾缭绕的山中穿行,湿气滋润着身体,而前方的道路却清晰可见,不会迷失方向。这里既有对大自然的细腻感受,也有对旅途的自信。
“细草舒茵承蜡屐,长松倾盖护云梯”则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细节:脚下柔软的草地像是铺开的茵席,而高大的松树则像一把伞,保护着他们攀登的云梯。这些细致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山间的舒适与安宁。
最后两句“岩隈灵药皆堪采,采得盈箱亦自提”,写的是山岩间生长着各种珍贵的药草,他们采满了一箱,自己提回家。这不仅表达了山中的富饶,也暗示了这次旅行的收获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云雾、草木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与公仪在太华山中的美好时光。诗人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以及他们在旅途中的愉悦与满足。这首诗的精髓在于它通过细腻的描写,传递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体验。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