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长安诸寺联句 光宅坊光宅寺① 中禅师影堂联句
名下固无虚,敖曹貌严毅。
洞达见空王,圆融入佛地(希复)。
一言当要害,忽忽醒诸醉。
不动须弥山,多方辩无匮(符)。
坦率对万乘,偈荅无所避。
尔如毗沙门,外形如脱履(成式)。
但以理为量,不语怪力事。
木石摧贡高,慈悲引贪恚(升上人)。
当时乏支许,何人契深致。
随宜讵说三,直下开不二(成式)。
洞达见空王,圆融入佛地(希复)。
一言当要害,忽忽醒诸醉。
不动须弥山,多方辩无匮(符)。
坦率对万乘,偈荅无所避。
尔如毗沙门,外形如脱履(成式)。
但以理为量,不语怪力事。
木石摧贡高,慈悲引贪恚(升上人)。
当时乏支许,何人契深致。
随宜讵说三,直下开不二(成式)。
现代解析
这首联句诗是几位诗人在长安光宅寺中禅师影堂的即兴合作作品,通过不同角度描绘了一位得道高僧的形象和佛法智慧。我们可以分段来理解:
1. 高僧的气度(前四句)
开头用"名下无虚"强调这位禅师名副其实,外貌威严刚毅("敖曹貌严毅")。接着说他已洞彻佛法真谛("洞达见空王"),思想圆融通达,达到佛的境界。这里用"空王"代指佛祖,说明禅师修行极高。
2. 说法的智慧(五至八句)
禅师说话能直指要害,让迷茫的人突然清醒("忽忽醒诸醉")。他的智慧像不可撼动的须弥山,能应对各种问题("多方辩无匮")。这里用佛教名山须弥山比喻其智慧稳固。
3. 坦荡的品格(九至十二句)
面对皇帝("万乘")也保持直率,回答佛偈毫不回避。将他比作佛教护法神毗沙门天王,却又能超脱外在形式("外形如脱履"),说明他不拘泥表象。
4. 佛理的实践(十三至十六句)
强调禅师只讲正理("但以理为量"),不谈怪力乱神。佛法能摧毁傲慢("木石摧贡高"),用慈悲化解贪嗔。这里"贡高"指傲慢心,用木石形容其顽固。
5. 知音的难得(最后四句)
感叹当时缺少像支遁、许询这样的高士("支许"指东晋两位佛教名士),无人能完全理解禅师深意。禅师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说法("随宜"),直接指明"不二法门"这一最高佛法真理。
全诗通过具体形象和佛教典故,展现出一位外显威严、内具智慧,能随机说法、慈悲度人的高僧形象。诗中多用佛教术语(如须弥山、毗沙门、不二等),但都服务于塑造人物,最后落脚于知音难遇的感慨,使佛理充满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