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假面铺》这首诗词通过对比和反问,表达了对社会风气和人性真伪的深刻思考。
首句“圣朝久变文身俗”,意思是说,在所谓的“圣朝”里,人们早已习惯了伪装自己,表面的文雅和礼仪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里的“文身”并非指刺青,而是指人们在外表上装饰自己,隐藏真实面目。
第二句“四海谁非革面人”,进一步指出,天下之大,几乎每个人都在改变自己的面貌,戴上假面具,不再以真面目示人。这里的“革面”意味着人们为了适应社会,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真实面貌。
第三句“此地胡为名未改”,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既然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伪装,为什么这个地方的名字还没有改变?这里的“此地”可能指某个特定的地方,或者泛指整个社会。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困惑。
最后一句“犹胜酬伪必言真”,诗人认为,尽管大家都在伪装,但如果能在面对虚伪时,仍然坚持说真话,那还是比完全屈服于虚伪要好。这里的“酬伪”指的是面对虚伪时的应对方式,“必言真”则强调了坚守真实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社会风气和人性真伪的揭示,表达了对虚伪现象的不满和对真实品格的珍视。诗人在批判社会虚伪的同时,也呼吁人们在面对虚伪时,能够坚持说真话,保持内心的真实。
任希夷
眉州眉山人,徙居邵武,字伯起,号斯庵。任伯雨曾孙。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曾从朱熹学,熹称为开济士。宁宗开禧初,为礼部尚书,奏为周敦颐、程颢、程颐赐谥。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寻提举临安洞霄宫。卒谥宣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