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
今秋气候异,九月犹炎蒸。
客行苦驰驱,弭节南昌城。
兹邦实巨镇,人事相频仍。
招邀荷地主,疏佣怯承迎。
思惟庚辰变,叛逆干天刑。
兵戈苦骚屑,杀戮何纵横。
我行经故墟,鸣禽寂无声。
惨淡来悲风,酒带战血腥。
壮哉孙与许,英风凛犹生。
无由寄一尊,泪洒江涛清。
客行苦驰驱,弭节南昌城。
兹邦实巨镇,人事相频仍。
招邀荷地主,疏佣怯承迎。
思惟庚辰变,叛逆干天刑。
兵戈苦骚屑,杀戮何纵横。
我行经故墟,鸣禽寂无声。
惨淡来悲风,酒带战血腥。
壮哉孙与许,英风凛犹生。
无由寄一尊,泪洒江涛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秋天来到南昌城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今昔,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英雄的敬仰。
开头四句写眼前景象:今年秋天特别反常,九月还像夏天一样闷热。作者作为旅人奔波劳累,终于在南昌停下脚步。这里用"炎蒸"形容反常的炎热,暗示着某种不安的氛围。
中间八句转入回忆:南昌本是繁华大城,但作者想起二十年前(庚辰年)这里发生的叛乱战争。当时兵荒马乱,尸横遍野。如今走过这些旧战场,连鸟叫声都听不见,只有带着血腥味的悲风吹过。这里用"鸣禽寂无声"的静,反衬出当年战场的惨烈。
最后四句抒发感慨:作者特别敬佩孙、许两位抗敌英雄(可能是当地守将),他们的英勇气概仿佛还在眼前。想祭奠他们却找不到方法,只能把泪水洒入清澈的江水中。这个结尾既悲壮又深情,江水的"清"与战争的"血腥"形成鲜明对比。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通过气候反常、城市今昔、战场遗迹等具体意象,表达了反对战争、珍视和平的主题。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克制而深沉的情感——没有直接说多么痛恨战争,但通过"酒带战血腥"这样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