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窗赠林县博坛 其一

倬彼梧桐树,结根在幽林。
栽培人力厚,沾濡风露深。
日夜之所息,毫芒成丈寻。
可以栖凤皇,可以制瑟琴。
苟其初生时,植之无美根。
暴之以风日,残之以斧斤。
本株渐凋瘁,枝叶安得存。
如是求其用,奚啻千里云。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梧桐树比喻人才的成长,讲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好的环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

诗的前半部分说:一棵高大的梧桐树长在幽静的林子里,因为有人精心栽培、有充足的风露滋养,才能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这样的梧桐树既能吸引凤凰栖息,又能做成名贵的琴瑟(暗指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后半部分反过来讲:如果梧桐树从小没扎好根,又被烈日暴晒、被斧头砍伤,树干都枯萎了,枝叶怎么可能存活?这样还想让它发挥作用,简直比登天还难("千里云"的夸张说法)。

全诗核心观点是:人才的培养就像种树,需要三个关键:
1. 打好基础("美根"相当于人的品德学识根基)
2. 持续滋养(比喻良好的教育环境)
3. 避免伤害(指要保护人才免受摧残)

诗人通过梧桐树从生长到成材的完整过程,委婉地告诉朋友(林县博):你现在能成为有用之才,离不开当初的培养环境;同时也提醒当权者:毁掉一个人才很容易,但想补救就来不及了。这种用日常事物讲大道理的手法,让说教变得生动自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