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篇(闻楚客吹作)

月照高楼凉浸水,风刮秋衣人独倚。
湘南奇客好新弄,当窗拭袖调纤指。
此时河转众星稀,声绕琼宫高处飞。
顾兔佳人遥罢舞,临桥仙子乍停机。
曲遍人天离恨远,残梅落尽衰杨晚。
霜露空凋少妇颜,关山不见征人返。
谁家少妇歇清砧,闻笛迟回折寸心。
苦月斜连萤影度,愁云暗结雁声沉。
忽然孤愤如裂石,寒天九月驱霹雳。
鱼龙起舞鸟兽呼,侠游年少头先白。
馀音散落胡天秋,边马长嘶脱辔头。
无定河边青冢外,野磷枯骨哭啾啾。
我昔离家越两载,转眼风烟时序改。
听罢翻憎夜似年,更阑益觉愁如海。
问君此曲传者谁,宋祎子野是吾师。
搜竹行穷湘水岸,调声直写鹧鸪悲。
一吹巫峡来神女,三奏断猿浑不语。
周游湖海鲜知音,今夜胡床乘月举。
燕云缥缈接洞庭,曲终遥望楚峰青。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秋夜,一位孤独的人在月下听着笛声,思绪万千,情感深沉。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首先,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静谧的月夜场景:月光照在高楼上,凉意如水,秋风拂过,人独自倚靠在楼边。这样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中提到一位来自湘南的奇客,他在窗边擦拭衣袖,准备吹奏笛子,手指轻巧地调试着乐器。这一细节让人感受到他对音乐的专注和热爱。

当笛声响起时,夜空中的星星变得稀疏,笛声仿佛在高高的宫殿上空盘旋。这笛声如此动人,甚至连月亮上的仙女都停下了舞蹈,桥边的仙子也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笛声的魅力和感染力。

然而,笛声中透露出的是离别的哀愁。曲终人散,天各一方,离别的恨意深远。诗中提到残梅落尽,衰杨晚景,这些自然景象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少妇的容颜在霜露中凋零,远方的征人却迟迟不归,这些都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悲伤。

诗中的少妇听到笛声,心中更加痛苦,仿佛寸心被折碎。月亮斜挂,萤火虫的影子在空中飘过,愁云密布,雁声低沉,这些细节进一步烘托出少妇内心的孤独和忧愁。

突然,笛声变得激昂,仿佛孤愤之声如裂石般爆发,寒天九月的霹雳般震撼人心。鱼龙起舞,鸟兽呼号,侠游年少的人听到这笛声,仿佛一夜白头。这种强烈的对比,展现了笛声中的情感变化,从哀愁到愤怒,再到绝望。

笛声的余音散落在胡天秋色中,边马长嘶,仿佛脱缰的野马。无定河边的青冢外,野磷枯骨在哭泣,这些景象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诗人最后回忆起自己离家多年的经历,时光飞逝,风烟时序都已改变。听完笛声,他感到夜晚仿佛变得漫长,愁绪如海般深重。他好奇这首曲子的传承者是谁,得知是宋祎子野,这位大师在湘水岸边寻找竹子,调声直写鹧鸪的悲鸣。笛声不仅引来了巫峡的神女,三次奏响后,连猿猴都沉默不语。诗人在湖海周游时,终于找到了知音,今夜他乘着月光,在胡床上欣赏这美妙的笛声。

诗的结尾,燕云缥缈,连接着洞庭湖,曲终时,他遥望楚峰青翠,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月夜笛声,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孤独、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笛声的魅力和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