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十七首 其四

一元浑无象,众识妙中虚。
斯理苟能明,何必读多书。
生生自净寂,化化杳不居。
澄然绝物役,窅与天地俱。
恒彝道之根,杂学信迂芜。
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宇宙的起源和哲学的真谛,文字虽然简洁,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一元浑无象,众识妙中虚


这里所说的“一元”,可以理解为宇宙最初的混沌状态,没有明确的形状或表象。而“众识妙中虚”,则意味着众人对这一混沌状态的认识,往往具有迷惑性,因为真实本质是虚无的,难以捉摸。这句话提醒我们,宇宙的起源是神秘的,人们的理解往往带有主观性。

斯理苟能明,何必读多书


这里强调,如果能够真正理解宇宙的本质,那些繁复的书籍其实是不必要的。这反映了作者对直接领悟真理的重视,而不是依赖于书本知识。

生生自净寂,化化杳不居


“生生”指生命不断生长,“净寂”是指一种清净无为的状态。“化化”指万物的变化,“杳不居”则是说这种变化是不可捉摸的。这句话表明,生命和宇宙的变化是自然流畅的,不需要外在的干预和束缚。

澄然绝物役,窅与天地俱


“澄然”意味着清澈透明,“绝物役”是摆脱物质的束缚和欲望的牵制。“窅与天地俱”则表达了与天地同在、超然物外的意境。这反映了作者追求心灵的纯净和自由,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望。

恒彝道之根,杂学信迂芜


“恒彝”指的是永恒不变的法则,“杂学”则是指各种不相关的知识。“迂芜”意思是不切实际、没有价值。这句话表达的是,真正的哲学源自于根本的自然法则,而非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砌。

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


“君子”指有德行的人,“通大道”则是通晓宇宙的真理。“无愿为世儒”表明有德行的人不需要刻意追求成为世间的儒者,更应追求内心的纯粹和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宇宙起源和生命本质的探讨,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内心纯净的生活态度。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自然法则的领悟,而不是依赖于繁杂的书本知识。这首诗鼓励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与自然和谐共存,达到心灵的净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