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玉(庚寅二月十六(2010-3-31))

采采水玉,东海之滨。
玼兮玼兮,为琼华珍。
为祭为祀,为天燎禋。
焚牲焚骨,天生烝民。
谓宜家室,匪此无家之人。(一章)
采采水碧,凝水之晶。
瑳兮瑳兮,为龙居廷。
为殿为阙,为上者闳。
雍宫肃庙,莫燬民耕。
谓宜家人,匪此无子之氓。(二章)
采采水精,七宝之玕。
璨兮璨兮,为圣皇棺。
为椁为柩,为设燎坛。
绣墙题凑,彼何者安?
谓宜家国,匪此无生之倌。(三章)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采集"水玉"(水晶)为线索,通过三章递进式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古代社会祭祀、权力与民生交织的图景。

第一章描写人们在海边采集晶莹剔透的水晶,这些水晶被当作珍宝用于祭祀仪式。诗中提到焚烧牲畜祭祀的场景,暗示这些珍贵资源本应用于改善民生("宜家室"),却耗费在了无家可归者无法企及的祭祀活动上。

第二章水晶变成了"水碧",被用来装饰龙居宫殿。华丽的宫殿与"莫燬民耕"形成对比,暗示统治者应当关心百姓生计("宜家人"),而不是让无子嗣的贫民继续受苦。

第三章水晶升级为"七宝之玕",被用作圣皇的棺椁。奢华的葬礼设施(绣墙题凑)与"无生之倌"(失去生计的官吏)形成强烈反差,批判了统治者重视死后哀荣胜过百姓生存的社会现实。

全诗艺术特色在于:
1. 采用重章叠句手法,三章结构相似但内容递进
2. 通过水晶从祭祀品→宫殿装饰→棺椁的用途变化,展现权力阶层的奢靡
3. 每章结尾都用"宜...匪..."的对比句式,凸显社会不公
4. "玼兮玼兮""璨兮璨兮"等感叹,强化了对奢华的讽刺

诗歌核心是批判统治者将珍贵资源用于祭祀、建筑和丧葬的奢侈行为,而忽视民生疾苦。通过水晶这一意象,诗人巧妙揭露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

0